【鈦媒體】拒絕粗暴推廣,「一對一地推」這事可行嗎?
媒體報道 2016-03-24 15:53:45
地推挺招人煩的,尤其是當你知道那些手拿傳單的人只不過是在用小恩小惠誘惑你去注冊一個下載之后永遠不會打開的APP。
鈦媒體在線欄目有一期關于地推的圖片報道《一名職業地推的自白》,讓我們看到了行業中諸多無奈的真相。地推只不過是創業公司為了KPI耍的小把戲,通過優惠來完成用戶拉新——如果你從一開始就這樣理解,那恐怕這樣的地推事業終將死于平庸。
我們注意到的這家公司“地推吧”(該創業項目由鈦媒體·我造社區推薦),就一心想在地推領域搞出些名堂,但他們創業的契機與“KPI”無關,而是基于對智能手機零售點的觀察。地推吧的創始團隊成員曾經在那里做項目推廣,發現許多智能手機的新用戶在剛拿到手機時一片茫然,不知道該下載哪些適合自己的APP。
既然用戶對于發現新APP的需求確實存在,何不針對不同人群,向他們安利適合的軟件呢?
他們開始根據人群把把地推場景分為社區、購物街、加油站等人員流動點,地推人員穿上統一的工作服,一對一問答講解推廣。
這樣的方式看起來效率很低,卻是創始人張斌眼中“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在信任危機頻發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中,更需要工作人員對于產品的模式,功能、解決的用戶需要及投資背景進行耐心講解,“之前很多的推廣都太粗暴”,張斌說。
對推吧的工作日常也隨之變得“流程化”,“方案化”,在接到推廣需求后,根據產品,找到精準場景與精準用戶是決策層需要完成的第一步,接下來則要靠的是數以萬計的地推人員的“苦口婆心”,因此,基層地推人員的質量與數量成為決定地推效果的關鍵,“地推吧”也順理成章地在員工問題上開動腦筋,他們把團隊根據來源分成三類:
一是“自建”:每個城市自建一個地推團隊,主要負責探索最優的地推方案,人員主要是全職+兼職的方式組成;
二是“孵化”:針對有資源,有人力的團隊進行孵化,例如物業公司,旅游景點,步行街店鋪等;
三是“合作”:向第三方地推團隊或公司提供服務,吸引他們來合作。
員工招進來還不算完,要經過一番培訓與考核,然后才能成為真正的“地推戰士”。
如果橫向對比線上推廣與線下地推這兩種方式,前者可能是任何對“名聲”有野心的大小公司都不會錯過的方式,而后者呢,由于地推工作者常常以一種窘迫甚至敷衍的狀態出現在大街小巷,給我們留下了關于“地推”不那么光鮮的印象,恐怕地推吧想改變的也正是這種“簡單粗暴”的不光鮮,他們想培訓出專業化的地推團隊,讓數量從現在的幾萬發展到幾十萬。
盡管一對一的地推方式還需要經過市場驗證,但地推吧的思路還是很有趣的。想想那些在火車上像說評書一樣推銷毛巾的大叔們,以及那些在世紀初跑來你家聊“安利”的阿姨們吧!繼承了這些優秀營銷基因的孩子們,在互聯網時代,又多了一個健身房、英語機構之外另一個可以投靠的“梁山”——地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