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推吧張斌:“刷量”已成地推行業公開的秘密
公司新聞 2016-06-09 16:11:15
打車、外賣、洗衣、問診,在互聯網+時代,這些已經都能在手機上完成。當越來越多的手機APP進入尋常百姓家,背后是一群地面推廣人員(簡稱地推)在沖鋒陷陣。
在互聯網+引領下的創業浪潮中,地推這種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的推廣方式卷土重來并且成為創業公司的新寵。
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打開局面,他們會雇傭身披戰衣的外國男模扮演“斯巴達”勇士,也會在寒冬里讓身穿比基尼的美女推廣掃碼,有時簡單粗暴甚至還冒著流血的危險。
他們見識著光怪陸離的互聯網行業,自身也魚龍混雜,亟待洗牌——地推江湖正在演繹的恰是當下最真實的創業圖景。
地推并不是新鮮事物。
“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中國民營企業都是線下推廣,比如腦白金、三株口服液,銷售團隊深入大街小巷。”前不久剛剛獲得1000萬元PreA輪融資的“地推吧”CEO張斌向記者解釋,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線上推廣依靠低廉的成本,一度備受推崇。但隨著互聯網渠道入口、應用分發入口被巨頭壟斷,創業公司從線上獲取用戶的成本日益高企,地推再次被寄予厚望。
風向的變化從一個微小的細節上就能看到。
2015年,北京望京SOHO出現了一條“掃碼一條街”,短短100米,散布著近30個地推點。抽紙、扇子、手機支架、公交卡套、礦泉水……五花八門的免費禮物被穿著各異的地推員派送給路人,條件只有一個,要掃碼關注公眾號,或者下載APP成為線上用戶。
美團、攜程、滴滴、餓了么在推廣中,地推鐵軍都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美團2萬名員工中,一度有1萬是地推人員。”張斌說。
被攪渾的市場
在地推江湖中,有人憑真本事吃飯,有人選擇旁門左道。
采訪過程中,無論是對地推有需求的創業公司,還是地推行業從業人員,共同的感受是,市場需求日益廣泛的地推行業“水深莫測,非常混亂”。
張斌2015年從知名互聯網公司UC出來創業,在做一款鎖屏APP的推廣時,吃盡了地推的苦。在嘗試地推之前,互聯網出身的他已經試過了CPD下載(按照點擊下載一次進行的計費方式)和手機出廠預裝,但這兩個APP推廣最經典的方式都已經沒有下載量。為此,張斌加了幾十個QQ群、微信群、各種貼吧,發現沒有一個像樣的地推公司。“很多都是二道販子,你不知道自己被倒手多少層,吃了多少差價,有沒有刷量。”
張斌說的“刷量”已經成為地推行業公開的秘密。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地推市場層層轉包,最后真正推廣的底層被榨干。為了保證自身利益,往往要作假。最常見的作弊方法就是用服務器刷下載量和用注冊機從平臺接驗證碼注冊。第一種方法100元就能買一萬下載量,但這些都不能注冊,并且因為虛假數據明顯,很容易被發現。第二種2元左右就能買一個用戶,“打過去全是170號段的空號,或者是無法接通的僵尸用戶。”
浮躁的資本
為了化解作弊給行業帶來的陰影,張斌也在反作弊上下了功夫,“通過回撥接口、短信接口、歸屬地判斷等過濾僵尸用戶,還要定期做用戶抽查、回訪。”對全國合作的400多個渠道也亮出評級系統,一旦作弊就拉黑。
1月27日,在一個500人的線上交流會上,張斌還向地推同行推薦了另一種反作弊的“法寶”——與上游廣告主一起設置推廣門檻。“比如我們最近推廣一款在線問診APP時,為了避免刷單,設置了下載后完成一次在線問診的門檻,用戶質量比較高。”
根據多年的互聯網從業經歷,張斌估計未來互聯網融資規模的30%會投給地推行業。這也是在2015年他的公司獲得A輪融資時,他對投資人的答復,“地推行業的具體規模并沒有詳細的估值,但目前來看,未來是個挺大的市場,畢竟,對中小創業者來說,自建地推團隊始終是一筆不菲的投入。”
其中的緣由簡單務實:對地推來說,只要有真刀實槍的能力,就有生存的空間。